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年,他出生于但泽(今波兰境内)一个大银行家的家庭中,母亲是一位有才气的作家。小时候,他接受漫游式教育,游览过欧洲许多著名的地方,曾在巴黎和伦敦长期居住。所以,他的法语和英语都很流利。后来他在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过,获博士学位。在柏林大学任教期间,他把自己的课与黑格尔的课排在相同的时间段,试图与当时处于顶峰期的黑格尔一比高下。结果黑格尔的课堂人满为患,叔本华的教室中几乎没有人。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打击,他非常憎恨黑格尔,曾攻击他说:“当今一代学者的头脑被黑格尔的胡说搅乱了:他们不会反思,既粗俗又糊涂,完全沦为一种从蛇妖的蛋里爬出来的浅薄的物质主义的牺牲品。”叔本华的思想深受康德、柏拉图以及古印度哲学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WorldasWillandRepresentation)、《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TheTwoFundamentalProblemsofEthics)、《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TheFourfoldRootofthePrincipleofSufficientReason)、《论自然界的意志》(OntheWillinNature)等。叔本华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弗洛伊德、瓦格纳、D.H.劳伦斯、托马斯·曼、约瑟夫·康拉德、列夫·托尔斯泰、马歇尔·普鲁斯特、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都从叔本华的哲学中吸取了有用的东西。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第二版)
乔国强何辉斌主编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叔本华认为,世界仅仅为主体而存在,只是纯粹的表象。他曾说:“于是,他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只能作为表象出现在主体面前的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的客体化。至于什么是意志,不是一个非常清楚的问题。杰克·奥德尔曾这样界定叔本华的意志:“它是一种力,在外部世界中,它把自己显现为能量;从内在意识或内省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难以抗拒的欲求或‘驱动力’。”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这种能量或者驱动力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而是动物、植物,乃至无生命的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人类的意志达到了最为自觉化的水平,有着无穷的欲望、需求等,永远无法满足,所以处于最痛苦的状态。人要解脱出来,只有否定生命意志,通过禁欲的办法达到清心寡欲的境界,才有幸福可言。叔本华的意志不再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绝对理性,而是非理性的原创力。*前文先生对叔本华的创造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同当时的主流哲学格格不入,但又无疑指出了新的哲学发展方向,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先驱和开拓者。”由此可见叔本华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
TheWorldasWillandRepresentation
这篇选文出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57章,集中探讨了人生的痛苦状态。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非常短暂的,最大的痛苦就是死亡。死神时时刻刻都威胁着人们,生命只是被延期的死亡。就算暂时显得充满活力,但丝毫不能改变死亡的结局,“因为诞生就意味着死亡是我们的命运,它不过是在吞噬自己的猎物之前,逗着玩耍一会儿罢了”。生命在死神面前显得非常可怜,就像被猫捕获的老鼠一样,虽然暂时还能跳几下,但只是猫的玩物,注定了要成为猫的口中之物。然而人们还是对生活乐此不疲,“就好像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
人由于受意志的控制,总是充满着痛苦。可以说,人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陷入痛苦之中;即便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非常短暂的。因为,人接着就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新的痛苦。但是如果没有了欲望,人又会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所以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就是构成人生的最终成分”。即不管有没有欲望,人都不会快乐。所以说,人生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人生的痛苦和烦恼是这样容易激增,以致死亡有时竟然变为人所祈求的东西;另一方面,欲望和痛苦一旦予人以喘息,无聊就会马上来临,致使人们又必然需要消遣和娱乐。不过,相对较幸福的生活还是存在的,对于这种生活叔本华是这样定义的:“愿望和满足相交替,间隔不太长也不太短,把两者各自产生的痛苦缩小到最低程度,构成最幸福的生活。”当然,就是所谓的幸福生活,也是以痛苦为主体的,即所谓的幸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由于痛苦是人生的本质,所以那些企图消灭痛苦的行为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叔本华说:“消除痛苦的不懈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外,一事无成。”在人的一生中,痛苦从不会中断,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好不容易消除了这一形态的痛苦,立刻又有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来,如性冲动、狂热的爱情、醋意、嫉妒、仇恨、担忧、好名、爱财、疾病等,根据年龄和不同情况而交替出现。就算没有这些痛苦,可怕的空虚也会袭来。叔本华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假设:“每一个体在本质上少不了痛苦,不管形式是如何变换,痛苦的量已经一次性地被他的天性决定了,既不会空缺,也不会超额。”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忧郁还是乐观决定于他的性情,与外在的得失没有多少联系,从这个角度看痛苦是定量的。叔本华还观察到,有的巨大不幸似乎是根本无法接受的,但果真发生了,只要忍过第一阵创痛后,生活还会慢慢地恢复正常,即新增的痛苦又会被整合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总体的量并没有增加。如果突然遇到了惊喜,人们也会同样地调整过来。所以叔本华把痛苦看作是内心欲望的必然结果,外在的得失都是偶然的诱因。他说:“对于这一定额来说,引起烦恼的外在原因只是一张疮泡膏药,原来分散开来的脓*现在都往膏药上集结了。”可见,痛苦已经先天地存在于我们心中,外在的遭遇所引起的痛苦,不管以什么样的形状和多大的体积出现,都最终会被整合到那个必然的定额中去。
与绝大多数抽象、难懂的德国哲学著作相比,叔本华的著作充满着形象的比喻和诗性的想象,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愉快。杰克·奥德尔在评论黑格尔和其他德国哲学家时说:“他的沉闷的绕来绕去折磨人的写作风格,足以使大多数读者相信,德国作家是一些专门寻找有受虐癖读者的虐待狂。在这种令人不快的写作风气中,尼采和叔本华却是例外。”仔细阅读以下的选文就可知道,叔本华的文体的确与别的哲学家不一样,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篇幅所限,英文版选文见纸质版图书)
本文选自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第二版)
乔国强何辉斌主编
ISBN:-7---3
定价:58.00
(向授课教师赠送课件)
作者简介
乔国强,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叙述学和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美国犹太文学》《贝娄学术史研究》《西方思想经典选读》、TheJewishnessofIsaacBashevisSinger等。
何辉斌,华东师范大学英文硕士,北京大学中文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兼任中国认知诗学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理事、《认知诗学》编委、《文化艺术研究》编委;研究领域为中西戏剧比较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史和文学认知研究,主要著作包括《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20世纪外国文学研究史论》《西方悲剧的中国式批判》《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等,发表论文近80篇,曾获浙江省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社科普通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
相关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化史》(第三版)
作者:徐新主编
ISBN:-7---6
定价:88.00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化通览》
作者:徐新主编
ISBN:-7---7
定价:39元
pupwaiwen北大外文学堂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