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朱诗意记者柯静
在大脑中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系确定靶点、植入电极、再打通一条“隧道”,将电极与埋在胸口的电池相连……你不是在看科幻电影,这一幕真实发生在浙大一院。医生进行的是一台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疗法),能大大缓解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近日,70岁的于爷爷(化名)在浙江大医院总部一期接受了这一手术。
于爷爷的儿子给彭国平主任医师和王峰主任医师送来了锦旗被帕金森病折磨20年
于爷爷生活在杭州,50岁时,他出现了右手、右腿麻木无力的症状,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当时大家都不太知道这个病,网络信息也没现在这么发达,医生说这个病无法治好,建议我父亲服药治疗,控制病情。”于爷爷的儿子说。
这些年来,于爷爷一直服用相关药物,但随着病情不断进展,于爷爷的左手、左腿也出现了麻木无力的情况,双手震颤、动作迟缓、吞咽困难、嗅觉减退、排便困难……特别是近两年来,于爷爷浑身严重僵硬,连起床、下地都要靠人帮助完成,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整个家庭都笼罩着阴霾。
“别管我了,让我去了吧。”于爷爷年轻时就是个好强的人,如今连上厕所、吃饭这样的小事都需要人照顾才能完成,他觉得自尊受到了严重打击,精神压力也原来越大,开始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尽管加大了药物用量,还增加了更多其他药物,仍没有好转,他也变得越来越不肯出门,状态越来越差。
孝顺的儿女四处打听,听说有一种DBS手术对中晚期帕金森患者很有效果,便立刻带着于爷爷来到浙江大医院总部一期。
在大脑里装一个“起搏器”
浙大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彭国平主任医师接诊了于爷爷。“老人家的孩子很急,毕竟得病多年,看得出,对于手术,他们做了功课。”彭国平告诉记者。考虑到于爷爷的病情,彭国平立刻安排他住院进行全面评估。
在病房,由神经内科彭国平主任医师、袁圆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王峰主任医师、温良主任医师,放射科的商德胜主任技师等多位专家组成的帕金森病MDT团队对于爷爷进行了反复的评估和讨论,由于于爷爷病史长,使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越来越大,药物维持时间越来越短,且出现明显的异动,已严重影响他生活质量,同时经过多巴胺冲击试验,证明对爷爷病症改善明显(这说明DBS治疗能产生良好效果),结合功能神经影像学评估后,最终确定了对于爷爷进行脑深部电刺激(DBS)的治疗方案。
医生解释,DBS疗法被形象地称为“脑部起搏器”,原理与心脏起搏器类似,将电极精准植入到患者脑内的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部等区域,发放弱电脉冲,抑制引起疾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的肌肉震颤、僵直、运动启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等神经症状。
6月8日,由神经外科王峰主任医师的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在神经内科刘萍副主任医师、放射科商德胜主任技师,以及手术室、麻醉科的协助下,顺利为于爷爷进行了手术。
首先,手术专家团队为于爷爷进行立体定向头架性颅脑CT检查,简单来说,就是找到最精准的电极植入的点位和最安全的路线,既要确保将来电极作用的区域有效,又要尽量避开血管等。确定好位置后,王峰主任医师小心谨慎地将电极植入于爷爷脑中。随后,专家团队将电池植入于爷爷的胸部皮下,且在皮下打通一条“隧道”,将电极和电池连接起来。
术后第三天,于爷爷就顺利出院,6月23日,于爷爷再次回到总部一期,这是他植入DBS开机的日子(一般确保在术后情况平稳后,再正式打开DBS进行电刺激)。
“看您状态好多啦!”王峰主任医师看到于爷爷,笑着跟他说,他把遥控器放在于爷爷胸前,打开了DBS,困扰于爷爷的僵硬和行动迟缓很快缓解,他可以自己站起来、手也能自如地运动了!在反复调试后,神经内科彭国平主任医师及刘萍副主任医师医生又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表明其运动迟缓僵硬症状基本消失。这个机器将24小时全天候发挥作用,缓解于爷爷的症状。
“太好了!”于爷爷激动地走来走去,重新体会着自由行动的快乐。接下去,他还需要服用相关药物,但可以大大减少药量。
这种病严重影响老人生活质量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常见变性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四大症状为主,多数患者还伴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失眠、便秘或嗅觉减退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浙大一院神经内科主任罗本燕教授说。
目前这种疾病还无法治愈,早发现、早干预是减缓病情进展的最好方式。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DBS治疗法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运动症状,控制改善药物相关副作用及并发症,已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治疗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除了帕金森病,DBS在治疗肌张力障碍、合并特发性震颤等疾病方面也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王峰主任医师说,他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目前,DBS手术只能医院开展,需拥有磁共振、立体定向系统、术中电生理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治疗团队也必须包括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心理科及康复科等专家。手术精细度的要求甚至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细算下来,从术前到术后需要多达余个步骤,不少环节都精确到毫米级,不容一丝误差。
术前要根据对患者症状的评估,精准选择不同的区域植入不同规格的电极;术中植入更是容不得一点偏差。术后程控也是一个系统化、个体化的治疗过程,要依据每个患者的手术情况正确设置参数,配合合理用药。目前我国有超过万人患有帕金森病,对于这种退行性疾病来说,目前仍没有治愈的办法,任何方案都只能是延缓病情发展,提前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是最好的办法。
编辑杨俏颖